跳到主要内容

3

三集

第一品

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不善根。三之为何?为贪不善根、瞠不善根、痴不善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不善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1贪瞠痴害恶心者     如竹自果自身生2”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一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八一,多界经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3此等为三界。三之为何?为色界、无色界、灭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能识色界者4     不停无色界

    解脱灭界人     已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舍死离依着     现依着之舍

    善说此三界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5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受。”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受与受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灭受无欲入涅盘”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 此等为三受。三之为何?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此等为三受。诸比丘!乐受由苦可见,苦受由投枪可见,不苦不乐受由无常可见。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虽由苦见,苦受由投枪见,不苦不乐受由无常见者。诸比丘!正见断渴爱,退转结缚,洞察正慢6,灭苦处之比丘为圣者。”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苦能见乐     由投枪见苦

    贤者由无常     见不苦不乐

    此正见比丘     此处解脱受

    悟神通贤者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7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念求与求之生

    知导尽道止心时     尽求无欲入涅盘”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求。三之为何?为欲求、有求、梵行求。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求。”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求有求梵行求     贪等见处之堆积

    由此执之以为真     解脱尽爱离诸贪

    离欲舍求灭见处     尽求比丘无疑欲”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8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专念熟虑佛弟子     思贪漏与漏之生

    知导灭道止心时     尽漏无欲入涅盘”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漏。三之为何?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漏。”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尽欲漏舍无明     破有漏无依着

    解脱者服魔象9     得成为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爱。三之为何?为欲爱、有爱,非有爱。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与欲之世相应     心染有与非有

    已结于魔之世     人人不得安静

    迷于生死众生     死后将赴轮回

    是故应须断离     有与非有之爱

    能使达于漏尽     此世渡彼岸者”

我闻世尊说此义。

五九10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辉。三之为何?诸比丘!于此,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阳之光辉。”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持戒定慧者     超魔域如日”

我闻世尊说此义。

品第一

摄颂曰:

    根界(五○、五一)及受二(五二、五三),    且求二(五四、五五)漏二(五六、五七),

    爱(五八)更魔之域(五九),    始终最上品。

注1 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七七页),S.N.vol.I.P.70;98(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二页、一六六页)参照。

2 在杂阿含卷第二八有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来年已坏,在法句经一六四偈有“竹芦之果唯有自灭之实”。

3 中阿含第四七多界经(大正藏、一卷七二三页),杂阿含卷第一七(大正藏、二卷一一八页)参照。

4 杂阿含卷第一七(同上)参照。

5 杂阿含卷第二八(同一九九页),S.N.vol.V.P.21等参照。

6 所谓“正”为由于原因。所谓“洞察慢”,为洞察慢之见解又洞察舍离(注释二九八页)。

7 D.N.vol.III.P.216(汉译南传藏、八卷二三三页),A.N.vol.II.P.42(汉译南传藏、一八卷七六页)等参照。

8 S.N.vol.V.P.56,中阿含卷第七(大正藏、一卷四六二页)参照。

9 魔乘于象。Dhammapada V.175 (本卷三○页)参照。

10 本事经一二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三页)参照。

第二品

六○ 1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2此等为三福业。三之为何?为布施福业,戒福业,修习福业。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福业。”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未来乐根将学福     又施与静修慈心

    三之乐因修斯法     无瞠乐世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眼。三之为何?为肉眼、天眼、慧眼。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眼。”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肉眼天眼与慧眼     此等三眼为佛说

    肉眼之生天眼道     无上慧眼以智生

    得此慧眼比丘众     此世将脱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二3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根。三之为何?为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勤学有学者     彼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智     由彼有知〔根〕

    斯知解脱者     有世之灭尽

    解脱成不动     我有无上智

    贤者具此根     喜静道〔涅盘〕

    服魔与其象     成得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时。三之为何?为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时。”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想名4之众生     而立名之上

    不识圣名者     为死所绊缠

    是故识名者     不思为说者

    识者心解脱     触无上静道

    贤者实畏名     悦静道〔涅盘〕

    住法慎从戒     识者5不入数”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四6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恶行。三之为何?为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恶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或语恶     为意恶行言他恶

    不为善业多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五7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妙行。三之为何?为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妙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舍身恶行语恶行     舍意恶舍语他恶

    不为不善多为善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清静。三之为何?为身清静、语清静、意清静。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清净。”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语意净三无漏     离一切者持白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8此等为三寂默。三之为何?为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诸比丘众!此等实为三寂默。”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语意静三无漏     谓无罪者持寂默”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瞠恚,不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为魔所缚,〔陷于〕不解脱之魔网者,云为恶之傀儡。诸比丘!断贪欲,断瞠恚,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不为魔所缚,不〔陷于〕魔网之解脱者,谓非恶之傀儡。”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瞠无明之已去     修为如来梵天者

    断一切者超怒怖     不陷魔网为所缚”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瞠恚,不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有波浪,有涡卷9,有种种之罗刹,言非渡海者。诸比丘!断贪欲、断瞠恚、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无波浪,无涡卷,无种种罗刹而渡海,渡于彼岸,立于陆地,言为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瞠无明已离者     种种罗刹有怖浪

    今已渡过难渡海     脱世断死止烦恼

    已离苦者无后有     彼已逝者不还生

    在世清静修行者     我云死亡增困惑”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二品

偈颂曰:

    福(六○)眼(六一)及根(六二)时(六三),    行二(六四、六五)为清净(六六),

    寂默(六七)贪欲二(六八、六九)    最上第二品。

注 1 本事经一三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六页)参照。

2 有关三福业事详细于增一阿含卷第十二、三宝品(同二卷六○二页)。

3 本事经一三○(同六九五页)参照。

4 S.N.vol,I,P11(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五页),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八二页)参照。“想‘名’”(akkheyyasannino)能告,能语,慧之动为“名”(已被宣之事)言于论事。作为“义”则为色等之五蕴……于五取蕴则为想众生、人等者之义(注释二七六页)。见Kathavatthu vol.I.P.140-1;S.N.vol.III,P.71。

5 识者(vedagu) 应能了解四谛之行于彼岸故为 vedagu(注释二七八页)。

6 本事经六九(大正藏、一七卷六七四页)参照。本事经六九、七○相当于巴利文六四、六五两经之合揉者,增一阿含卷第一二、三宝品八(同二卷六○四页)两经成为一经。A.N.vol.I,P.49(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四~六五页)参照。

7 本事经七○(同上)A.N.vol.I,P.49(同上)参照。

8 A.N.vol.I,P.273(南传藏、一七卷四五○页)参照。

9 波浪、烦恼、涡卷为五欲乐,海意味轮回海(注释二八三页)。

第三品

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实我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堕处、奈落。诸比丘!实亦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我见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受邪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处、堕处、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邪心谈邪语     在身有为邪业者

    短生学显甚+少为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我实说此,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者亦未曾闻。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实唯我完全知此,完全见,完全理解。诸比丘!我见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非难圣者,怀正见,受正见业之众生,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此处正心谈正语     在身有为正业者

    多学为善短生涯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欲界之出离     知已越色界

    勇猛者常触     一切行之静

    正见之比丘     解脱在此处

    贤者悟神明     离世成牟尼”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入〔色〕界众生1     停无色界者

    不知有灭〔界〕     唯知往他生

    认识色〔界〕者2     不停无色〔界〕

    解脱灭界人     成为舍死者

    无漏正自觉     身触不死界

    离依舍依者     无忧离染道”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四3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儿存在。三之为何?为优生、随生、劣生。然则,诸比丘!优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不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犯戒成恶法者;对彼等之子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为具戒成善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优生儿。然则,诸比丘!随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彼等之子亦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诸比丘!如是实为随生儿。然则,诸比丘!劣生儿为如何者?诸比丘!此处有儿童之父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慎杀生,慎不与取,慎欲邪行,慎嘘言,慎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具戒,成就善法者;然而彼等之子不归依佛,不归依法,不归依僧,不慎杀生,不慎不与取,不慎欲邪行,不慎嘘言,饮谷酒及果酒之放逸行为,犯戒,成恶法者。诸比丘!如是实为劣生儿。诸比丘!于世间知此等三儿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欲儿优随生     不欲劣生损善家

    世间儿等具信戒     不吝成为美信士

    如同清净之明月     出于丛云之上端”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于世间存有此等三者。三之为何?为旱魃者,一处降雨者,一切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人为旱魃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对一切人非为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不与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旱魃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对部份人为施与者,对部份人为非施与者,〔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或不与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一处降雨者。然则,诸比丘!如何之人为一切处降雨者?诸比丘!于此,此种人向一切人施与,〔即〕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旅人、乞食、饮物、衣服、乘物、华鬘、香油、香水、卧床、住居、灯明之与者。诸比丘!于世间知有此等三者之存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沙门婆罗门     贫者与旅人

    不施饭水食     被拟恶旱魃

    不施与某者     某者则被施

    贤者拟此人     一地降雨者

    总怜一切人     约泽乞食人

    觉悦与夸赞     彼云多施与

    雨云立升起     严轰空降雨

    霁晴路流水     如浸高与低

    此世之某者     所为乃如斯

    彼以法为集     勉励得富时

    正以饭与水     将悦旅众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六4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希求此三乐,智者应护戒。三之为何?谓与我名誉,智者应护戒;谓使我生富,智者应护戒;我身坏死后欲生天界,智者应护戒。诸比丘!希求此等三乐,智者应护戒。”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智者应护戒     续求之三乐

    彼得誉与富     逝将乐天界

    纵然不为罪     如交已犯者

    如将被疑罪     更为生非难

    所有已犯者     如交为恶友

    彼为如斯者     共住实如斯

    于交者交     于触者触

    染污之箭     渎净箭束

    智者如耀岩     非是为恶友

    吉祥草之叶     人喜欲包鱼

    草亦放恶臭     亦似如交愚

    然以叶之人     欲包多揭罗

    叶亦如放香     亦似交贤者

    是故善与恶     自知叶笼中

    智者交善人     不与恶人交

    恶被曳奈落     善被导善趣”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色〕身毁灭,识为染法,一切依着5为无常、苦、转变之法。”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知身之破识移易     见畏依着知生死

    最胜寂静克己者     为待涅盘之时至”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八6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众生,必交劣习众生7,8胜习之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虽于过去时,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谓劣习之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之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必交胜习众生。诸比丘!虽于现在时,世诸众生界相等,同类相亲往。劣习众生,必交劣习众生,胜习众生,必交胜习众生。”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由交杜下生     不交则被芟

    如枰木片者     将沉于大海

    营生虽正直     将沈于懈怠

    应避懈怠者     远离无精进

    禅思之圣者     智者应共住”

我闻世尊说此义。

七九9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之退失。三之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之比丘有喜业,享乐业,耽于事业;有喜谈话,享乐谈话,耽于谈话事;有喜睡眠,享乐睡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退失。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三之为何?于此,诸比丘!有学之比丘无喜业,无享乐业,无耽于事业;无喜谈话,无享乐谈话,无耽于谈话;无喜睡眠,无享乐睡眠,无耽于睡眠。诸比丘!此等三法为导于有学之比丘不退失。”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乐谈喜事业     喜眠为不逊

    如斯比丘者     不得证菩提

    然实无斯务     不耽亦无夸

    如斯比丘者     得证正菩提”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三品

摄颂曰:

    二见(七○、七一)出离(七二)、色(七三)、    儿(七四)及旱魃拟(七五),

    乐(七六)及断灭(七七)世(七八),    退失(七九)共为十。

注 1 最初之一行 S.N.vol.I.P.131 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二二二页)。

2 以下出于第五一经。

3 本事经一二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参照。杂阿含卷第三一(大正藏、二卷二二○~一页)有相当经。

4 本事经一二二(同六九三页)参照。

5 所谓“依着”(upadhi)指蕴依、烦恼依、行依、五欲乐依。

6 本事经一一一 (同六八九页)参照。

7 倾向于五欲乐者(注释三二○页)。

8 倾向于善出家者(同上)。

9 本事经一二七(同六九四页)参照。